世界切换后遗症
2016-08-21
先聊三体。
很久之前就找来看过。可能时间不对,那时候读到那些描写文革的还有点兴趣,读到三体游戏时觉得太过梦幻,也就读不下去了。最近有了空闲,又刚好看到推荐,于是再找来看。
这次没有一点阻隔,一口气几天内读完了三部曲。
不谈程心好坏的这些热门话题(虽然我觉得没有大多数人一边倒抨击她那样严重),只从文学人物塑造上略提一下。我觉得,这个人物的塑造是成功的,她的成长经历到她的性格,大刘可以作为上帝来赋予,但是在那之后,大刘就无法控制了,从后来执剑失败到坚定地终止光速飞船研究,这都是她的自由选择,作者无法干涉。
还是说说整体吧。
第一部相比还是有些乏味了。单就一本书来说,前面太过冗长,后面又结束得太突然。不过放到三部曲中,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是显然,第一部评分也就低了下去。
在知乎上也看过不少讨论三体的了,在知晓黑暗森林法则的前提下来阅读第二部,依然有着很强烈的探寻感。从其它面壁者计划一一被破,到罗辑坠入冰湖天旋地转那刻,到听证会请求发送对星球的诅咒,到黑黑的小树林,终于由罗辑缓缓说了出来。同时,看着那些闪着科学与幻想光芒的词汇一个个在书中出现、解释,那种快感一样可以酣畅淋漓。面壁者、破壁者、黑暗森林、降维打击、二向箔、阶梯计划、掩体计划……
黑暗森林只是地球之内的狂欢,而死神永生则是放大到了整个宇宙,虽然还是只是一个小角落。在后两部里,大刘的知识展现到了一个让我折服的地步。天文、历史、文学、社科、哲学、物理…我很好奇要有什么样的积累才能写出这样的鸿篇巨制。
坦诚来讲,以往在阅读、观看不错的故事时,我往往会有一种浑身沐浴在故事光辉下的激动感,想要自己也创造出那样的故事、那样的世界。但是在读完三体后,同时产生的还有另外一种不安感——我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吗?
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国人骄傲的作品,然而它也有一个很大的负面影响——再创作。无论是大刘本人,还是其他科幻作者,乃至更多的奇幻等其他领域的作者都在心里有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有了三体这样的作品后,我现在写这样的故事,还有意义吗?
当然,商业写手是不用担心的。
是的,还有意义吗?但这也正是人类的伟大之处,无穷的想象力。正因为无穷的想象力,我们能够看到不同的世界,能够有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在这一点上,文学是要超过所有其他载体的。正如卡尔维诺说的那样: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
看完最后一页时,心里感觉空空的。又像是在水里憋气太久,一下抬起头,大口大口的喘气。
上次有这样的感觉是什么时候呢?看金庸武侠时有,东野推理时有,哈利波特时有,上至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下至高中时阅读的网络小说,都有。
它不只是简单的代入感,更像是沉浸在一片浓稠的时间液体中,你隔绝掉现实中的一切,甚至忘记呼吸。
除了书,从网络剧毛骗到美剧越狱,再到进击的巨人等等影视动漫作品,甚至是游戏剧情,都有这样神奇的效果。
甚至,在我小学时第一次在街头看到魔术四连环的时候,也有过那种感觉。好像世界的平淡只是表面,在那之下,是有着魔法、奇迹,有着无穷种可能的。
我叫它,世界切换后遗症。
在一个奇幻的异世界里随着主角们爱恨、经历、冒险之后,片刻间跳回到现实世界,那种空落感正常而又普遍。
无论文字、影视还是动漫,其实都殊途同归,都是服务于故事的不同载体。故事就像是一扇通往无穷平行异世界的窗,我们踮起脚尖看上一眼,便深深被吸引,惊叹于异世界的奇妙,被异世界的壮美、奇幻而震撼。 但故事总有结局,窗户也就随之关上了。
我们不再能够随着主角一起探索世界,也无法从上帝视角去观察。那个世界还客观存在吗?那些我们牵肠挂肚的人们是否能够顺利生活下去呢?我们都无从得知,我们面对的,只有自己一日三餐的规律生活,没有魔法,没有奇迹。
于是,我们又在寻找中扎入另一个打开窗户的世界。在一个全新的世界体系中开始新的冒险。这样的异世界冒险也就成了最完美的搭配——无数种可能的经历,危机四伏震颤人心的冒险,加上不毁不灭绝对安全的观察者视角。
毕竟,现实世界是那样的乏味无趣。
但同时,正因为现实世界单调的土壤,才能催生出那么多绚烂绮丽的神话传说吧。